1992年邓小平亲小男孩那张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丨闵行情

最后编辑时间:2023-07-29 19:22:48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三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三冈水长》。今天,你将听到的是《1992年的那个春天》节选。一起跟着声音,重温邓小平来马桥乡旗忠村视察以及《亲吻农家儿》那张照片的拍摄场景……

  弹指一挥间,多年过去了,当说起1992年新春作为摄影记者跟随拍摄邓小平在上海视察的往事时,时年68岁的张蔚飞老师思路十分清晰,当年的一幕幕场景犹如昨日,一一浮现。

  6月初的一天,在梅陇镇罗锦路附近的一处居民小区,张蔚飞家客厅里,我坐在他对过,听他娓娓道来。

  先从哪里说起呢?你比较关心那张《亲吻农家儿》的照片是吧?对,这张照片是我拍的,地点就在闵行区马桥镇旗忠村,那时应该叫上海县马桥乡,还没“撤二建一”。

  1992年1月中旬,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经武昌、深圳、珠海,而后在小年夜到了上海。我当时在《解放日报》社当摄影部主任,有幸成为了小平同志视察上海时的摄影记者,而文字记者则是新华社上海分社的陈毛弟(记者: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陈老师也是我们闵行人,属于浦江镇的)。参加这次报道的记者就我们两个人。

  春节期间,小平同志只休息了三天,初四开始就去浦东、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漕河泾开发区一路视察过来。2月12日,是一个风和日丽的艳阳天,小平同志一行驱车先来到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听取完闵联公司总经理鲁又鸣对开发区发展情况的介绍后,来到了马桥乡旗忠村。

  那时候的旗忠村在我的印象中真的是很漂亮的,农民都住进了别墅,两三层楼的红顶的那种,一家一栋,小区环境整洁优美,公共配套设施也很完备,这个村是依靠集体经济致富的,先后搞了电缆厂、驾驶员培训部等企业,建了小学、幼儿园,还有网球场等。我对旗忠村尤其是马桥乡其实并不陌生,从80年代中期起,我采访跑得最多的郊区就是上海县。上海县当时在市郊中的发展是很快的,名列前茅,更是改革开放的典型,涌现了不少“改革能人”。尤其是马桥,更令人瞩目,我印象深刻的是俞塘五队的沉雯,他从一个小塑料制品厂起家,创办了紫江集团,如今又投资创建紫竹高新区,而旗忠村党支部书记高凤池则是带领村民致富的能人,短短几年时间,就把一个原来人称“西伯利亚”的穷村打造成经济实力、农民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位列全市郊区前列的先进村、模范村,被誉为 “华东第一村”。

  当小平同志的车队驶进旗忠村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绿树掩映下的一排农民别墅。车队在旗忠小学门口停了下来,旗忠村的小朋友们吹起了鼓乐、跳起了迎宾舞。

  这时候的小平同志显得特别兴奋,我从镜头里看到,他在小朋友面前站定时,脸上陡得泛起了红光,连眉毛都挑了上去。

  这是十天来我所看到的小平同志最振奋的一个神情,于是我按下了快门,拍下了这幅我认为在他视察上海过程中表情最生动的一张照片。

  这时一个大约三岁的小孩摇摇摆摆走了过来,不知是谁说了声“过来,让邓爷爷亲一亲”,陪同的吴邦国同志立即抱过孩子,小平同志十分亲切地上前吻了吻孩子。看到这一幕,我迅速地按下了相机快门,于是小平同志亲吻农家儿的瞬间被永远地定格了下来。事后我了解到,这个小孩叫汤佳赟,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这个小朋友情况怎么样。(记者:这个我有了解,他现在是马桥镇社区学校旗忠教学点的员工,2016年结婚成家了。)对呀,他今年也有30岁了。

  回程的路上,我与新华社记者陈毛弟议论,为什么小平同志今天特别兴奋?我觉得是这样的:小平同志一生奋斗,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为的是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当他看到旗忠村的这一切,和他脑海里设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是吻合的,所以他兴奋、激动。

  我的判断不是没有依据,那天小平同志问陪同的马桥乡党委书记王顺龙:你们发展那么快,靠什么?王顺龙答:“靠你老人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小平同志听后追问了一句:是这样的吗?当听到肯定的回答后,小平同志舒心地笑了。

  后来,我拍摄的那幅小平同志亲吻农家儿的照片发表后,很多读者,包括新闻界的同行都觉得,这是小平同志对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人民的真情流露。

  这张照片从表面上看我的站位非常好,那时我离小平同志大概三四米远,相机的取景框一直是对着他的,我的原则就是,老人家一有什么细小的动作,我都应该把它抓住。我唯一的遗憾就是高凤池的脸稍微被挡多了一点,但这个在现场也没办法,都是一瞬间的事,如果我不及时按下快门,那就是遗憾了。

  这幅名为《亲吻农家儿》的照片后来流传甚广,时隔五年后,也即1997年2月,我再次来到了旗忠村,那时我已经调到人民日报华东分社任摄影主管,根据报社采访要求,我找到了那个被小平同志亲吻过的小孩—已读小学二年级的汤佳赟,可孩子毕竟还小,你让他谈什么他也不懂,怎么办呢?情急之下,我就问他:“你想不想邓爷爷?”他爽快地说:“想!”我就说:“那你就写一句想念邓爷爷的话,我替你转呈给邓爷爷。” 于是,他就写下了“邓爷爷新年好,我想您!汤佳赟1997.2.2”的字条,虽然孩子的字写得稚拙,但对邓小平的那份情感,跃然纸上。几天后,即2月6日,这则以《喜听这一家人说变化》为题的稿子刊发在了《人民日报》头版右上位置,很大的篇幅,占据了3/8的版面。

  日前,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三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三冈水长》。这本《三冈水长》文史汇编集,是“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老巷陈香辑”的组成部分,主编顾福根先生是本土文化工作者,数十年来深耕于马桥文化历史的发掘。他收集、整理、撰写了大量关于马桥风物、民俗和历史故事,如今结集成这本《三冈水长》,让我们,也让后人能够较为系统地了解马桥,感受到这块土地从远古至今的魅力所在。

  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