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自有记载以来已有500多年历史……丨闵行情

最后编辑时间:2023-09-03 13:09:38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日前,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1960年1月设立闵行区后,撤销了闵行镇建制,闵行镇这块地方被约定俗成称作“老闵行”了。1992年9月,原上海县和原闵行区“撤二建一”,建立了新的闵行区,但“老闵行”的称呼在当地民间依旧使用着,并泛指为整个江川路街道。

  历史上的“老闵行”地区,古有秦皇驰道连通上海县署,为水陆要津,因地域之便,长期以来,这里商贸发达、街市繁华、人文荟萃、群贤毕出,一度在江南地区城镇中颇有影响力。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五季,我们邀请了文绮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小上海”老闵行》。今天,你将听到的是《五百年之老闵行》节选。一起跟着声音,看看老闵行的五百年历史……

  闵行镇,南滨黄浦,有横泾穿越,民傍水而居。1960年1月将闵行划为上海市的一个行政区后,“闵行”成了区名,闵行镇成了历史政区,约定俗成地将闵行镇这块地方称为“老闵行”,将沪闵路与横泾间的人口密集区称为“闵行老街”。

  闵行在明弘治十七年(1504)的《上海志》记载中称“敏行”,是最早的地名记载,迄今已有500多年。

  元代时,华亭县东北滨海地带船舶汇聚、商贾云集,人口不断增长,经济日益繁荣。至元二十七年(1290),松江知府仆散翰呈文请将华亭县境五乡(长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划出,设置上海县,次年准奏,至元二十九年上海县成立。敏行市就在上海县治西南54里,长人乡三区十六保十八图,部分在二十一保。明正德七年(1512)的《松江府志》已记载为“闵行市”。随着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清乾隆八年(1743)的《大清一统志》和乾隆十五年(1750)的《上海县志》中,已记载称闵行为镇了。民国初清史馆编写的《清史稿》记载:“上海冲……镇四:吴淞、乌泾、吴会、闵行。”闵行也成了清代上海为数不多的经济中心之一。

  清宣统三年(1911)根据民政部自治章程建立闵行乡,闵行镇归其所辖。民国17年(1928)7月上海市、县分治后,改闵行乡为上海县第一区(有3镇35乡),闵行镇仍归其所辖。1937年沦陷后,上海县和闵行镇的区划屡有变动,至抗战胜利后才恢复原建制。民国35年(1946)11月,经江苏省民政厅批准,取消区公所体制,将上海县内42乡镇归并为21乡镇,闵行镇由县直接管辖。民国37年(1948)8月,上海县进一步扩并为4乡6镇,并视事业繁简,将乡镇分为甲、乙两级,闵行因是经济中心,定为甲级镇。

  1949年5月解放后,全县划成4区1镇,为江苏省松江专区管辖,闵行成为上海县的直属镇。11月改设小区、小乡,设立闵行区,闵行镇为区属镇。1950年7月为适应土改需要,撤销闵行区,闵行镇复为县属镇。之后上海县的多次行政分划,闵行均为上海县属镇不变。1958年1月随上海县划归上海市。1960年1月5日,国务院批准建立闵行区,闵行区辖今闵行和吴泾部分地区。自此,闵行镇成为闵行区的一个街道。

  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