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生活灵感新增事项:精神闭关

最后编辑时间:2024-06-19 20:17:23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当“特种兵旅行”还在社交网络上余兴未尽,人们上午沿着河边city walk,下午就得去bistro喝个下午茶。但那些倦怠了扎堆的职场打工人,要用极致尽兴的方式度过周末,他们开始在短暂的周末中寻求一种能够彻底放松身心的精神闭关,来洗刷掉自己身上浓浓的“班味”。

  所谓的“精神闭关”,指的就是拒绝无用社交,只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年轻人做起了生活的减法,他们不再把周末当成做任务之旅,而是想彻彻底底的短暂逃离,将周末变成一场自我探索和灵感重生的旅程。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精神闭关方式,无论是挑战自我的极限运动,还是沉浸在艺术创作中,亦或是深入自然进行探险,其实都在寻找一种能够让自己完全投入、尽情享受的生活方式。

  而当“如何找到内心的平稳”,成为年轻人的一大关注点时,也带来无限商机。创业者们挖掘到心理健康领域这个一直以来的“冷赛道”,冥想APP、数字疗法等创业机构开始出现;功能性产品生产商则推出线上睡眠咨询、声音疗法等一系列增值服务。“现在已进入精神消费时代。”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CEO汤继强给出了这样的认定。

  90后网站设计师Dylen,最近在小红书上刷到很多关于“生活灵感”清单,这份清单每月都会推荐10种值得尝试的生活方式。经过观察,他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周末精神闭关。Dylen认为,要实现精神闭关,需要将自己置于一个与日常生活隔离的“真空空间”。对他来说,住酒店就是这样一个空间,让他能够暂时脱离日常生活的纷扰,治愈工作日积累的压力和疲惫。

  平时出差只舍得住连锁酒店的Dylen,为了在周末获得更真实的“度假感”,有次狠了狠心,给自己订了个一千多的酒店。在酒店的私人空间里,他点遍所有想吃的美食,观看未追完的电视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身体上得到了休息,更治愈了我工作日被摧残的身心,精神上也得到了滋养和恢复。”除了酒店的“精神SPA”,还有年轻人把ktv玩成了“精神钟点房”,在霓虹小包厢里独处3小时,就能体验超脱日常生活的“夜生活平替”。

  然而,并非所有年轻人都满足于这种近在咫尺的闭关方式。有些年轻人为了在周末彻底地进行精神闭关,选择逃离城市的舒适圈,前往大山深处,去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寻找灵感带来的惊喜。

  据Skift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2023年以来,消费者开始偏向于2-3天短期个人出行、以及将工作和休闲融合在一起的旅居模式,成为更受青睐的旅行方式;同时,《全球消费趋势》也指出,城市居民不断寻求户外绿洲,以满足其心理和身体健康需求。在户外场所就餐、运动和放松,都已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精神闭关并不是逃避社交,而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无论是选择在城市的酒店中闭关,还是深入大自然的怀抱,拒绝被无意义的社交活动消耗自己的精力,主动寻求精神上的疗愈和满足。

  在如今这个拍照打卡成为大城市周末生活标配的时代,年轻人逐渐意识到,生活的真谛不在于社交媒体上的九宫格,而在于那些能够让自己感到舒适和自在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再追求表面的精致和形式上的打卡,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那些简单而真实的快乐。

  年轻人的周末生活,不再需要刻意营造的精致感,也不再受制于流水线式的打卡。他们开始在生活灵感的指引下,彻底放松自己,在难得的周末闲暇时刻,寻找那些平凡生活中的小确幸。

  这种生活态度的转变,是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和回应。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寻找那些能够带来内心平静和满足的活动。他们不再被外界的标准和期待所束缚,而是更加注重自我感受和个人成长。

  在职场环境中,精神闭关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策略。它能够帮助员工从日常的工作压力中暂时抽离,通过休息和反思来恢复精力和创造力。这种定期的“充电”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激发新的工作灵感,同时也有助于预防职业倦怠和提升工作满意度。

  然而,职场中的精神闭关也需要适度。如果过度闭关,可能会导致与团队的脱节,影响工作协作和职业发展。国家心理学专家认为,“建议员工在实施精神闭关时,要与团队和管理层进行沟通,确保闭关的时间和方式不会影响到工作进度和团队协作。”

  归根结底,在城市的喧嚣中寻找一片宁静也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生命的律动也罢,年轻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最终,这些生活灵感汇聚成一条条鲜活的生活轨迹,表达着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的尊重。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