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春月节下篇)

最后编辑时间:2025-01-19 14:09:15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远古的洪荒时代到二十一世纪的双文明(物质与精神)时代,走过了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程。每一个时代都有一段历史,每一段历史都有许多故事,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就是从这些故事中产生;从天文地理的物候现象中产生;从人们的日常劳作和生活中产生。正如南开大学终身教授范曾所说: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像地火,永远不会熄灭。然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起源、由来、传说故事、习俗等,下面将一年中的传统节日按春月季、夏月季、秋月季、冬月季四部分来说,以飨读者。

  节日来源与习俗:相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是太阳真君的生辰,民间就有相互赠送百谷、瓜果等,称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以祀“太阳鸠糕”,祈求农作物丰收。还有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之说。

  中和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神灵的活动,但正式确定该节的是唐德宗李适贞元五年(789年),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确定二月初一为中和节。该节日期随着历史的演变,由原来的农历正月初一改为二月初二,二月初二又是“龙抬头”,又称“春龙节”和“青龙节”,民间常常将中和节与龙抬头混为一个节日,又改回二月初一了。该节流行于我国华北地区,尤其是北平最兴此节。节日美食“太阳糕”,近似年糕。

  07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春社日)。其实是土地公公圣诞日,又称祭社、暖寿、做公、做牙、社日等。在南方许多地方仍沿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土地神生日,又叫社公生日,如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土地神还有许多别称,诸如,“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爷”、“后土”、“土正”、“社神”、“土神”、“土伯”、“土地伯公”等。而庙宇则称为“土地庙”、“伯公庙”、“福德正神庙”等,是民间普遍信仰的神灵之一。这天,南方是普遍祭祀社公为主,而北方是大多是祭祀龙王为主。

  土地神的由来:土神,源于古人对土地的崇拜。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是人类获取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等最重要的来源地。华夏先民对土地的崇敬和膜拜由来已久,但由于土地的广博,不可普遍敬之,五谷之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因此就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做“社”。在《公羊传》中曰:“社者,土地之主也”;在《说文解字》中指出:“社,地主也”;在《礼记》中明确规定:“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汉朝学者应昭在《风信通史》中,对社神祭祀等级差别解释道:“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为社而祀之”。清朝学者翟灏在《通信编》中载有:“今凡社神,俱呼土地”。每到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酬谢(报答)土地神,这一习俗从上古众多的祭祀系统中祭祀土地神成为重要的祀典之神,据记载,早在殷商时期就有祭祀“大地”的活动,从周朝开始就有祭祀“土地神”的风俗,汉唐以后土地庙已普遍各地,到了明朝,土地神更受尊崇,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生于土地庙中,故土地庙发展到城镇乡村了。并分为春社和秋社,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戊,是五行属土)。

  土地神的人格化:土地神最初是灵物,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土堆。后来逐渐人格化了,并附会历史故事和传说人物。主要有:

  其一,远古共工的儿子叫“句龙”,也称“勾龙”,他与父亲不同,长年累月,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的开垦土地,种植五谷,后人为纪念句龙,把他敬奉为土地神,这是华夏大地最早的土地神了。

  其二,相传,西周的一位官吏叫张福德,生于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聪明好学,懂事孝顺。在他三十六岁时,官至朝廷总税务官,他在为官期间,勤政爱民,清正亷洁,至周穆王三年去逝,享年一百零二岁。民间百姓为了纪念他,有一家生活清贫的农夫,用四块大石围成石屋奉祀。没过多久,这个农夫家由贫转富,广大百姓相信有神恩保佑,纷纷捐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取名尊为“福德正神”,故开店做生意的人常祀之。

  其三,据说,西周时的一位上大夫的家仆,他叫张明德,又叫他张福德。主人远赴他乡为官,留下幼小的女儿,经常想念父亲。有一年冬天,张明德带着大夫的女儿起程寻父,在途中遭遇了暴风雪,便脱衣给她御寒,而自己却冻死在途中。临终时,天上突然出现“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九个字,盖为忠仆之封号。上大夫念其忠诚,建庙奉祀。周武王姬发得之后为之感动,然后说:“似此之心,可谓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后来,一些为官正直、办事公道的人,百姓奉为土地神。如,西晋陆云为官尽责,断案如神;南梁沉约贵为高官,仍坚持每年回乡祭奠父亲;

  其四,相传,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时,问他有什么抱负,土地公希望世上个个都变得有钱,人人过得快乐。旁边的土地婆却反对,她认为世间的人应该有贫富之差,或者说有富的有穷的,这样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功能。土地公月瞪了她一眼,反驳说:“那么,穷人不是太可怜了吗?”士地婆又辨驳道:“如果大家都变得有钱了,以后我们的女儿出嫁,谁来帮忙抬轿子呢?”土地公无话可说了,也放弃了在玉帝面前争取“皆大欢喜”的念头,玉帝听了土地公与土地婆的争论,似乎都有些道理,再也没有讨论此事了。人世间的贫富悬殊之差,民间百姓之所以对土地公推崇备至,对土地婆不肯虔诚的供奉,也许就是这则故事的原因吧。

  其五,传说,四川遂宁县流行一则这样的故事,说的是太和镇盘龙寺下边的土地庙,供奉的土地公公很灵验,烧香还愿的人络绎不绝。有一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来了一个种果树的人,祈祷这几天不要刮风,因梨花正在开花,土地公公同意了;果农刚走,又来了一个撑船(拉船)的,祈求多吹一些逆水行舟的江风,因为拉上水船要借风力,土地公公也同意了;下午又来了一位身穿长衫,胳膊夹着纸伞的人,祈告这几天要出远门,不要刮风下雨,土地公公点点头,也答应了;傍晚时,又来了一位农夫,说田里等着下雨犁田插秧了,请土地爷今晚下场透雨,土地公公又同意了。土地婆知道此事后,埋怨土地公多管闲事,众口难调。土地公对土地婆微微一笑说:“我早已安排,晚上下雨白天晴,刮风沿水面,不准入梨园”。可见,一天四个祈求土地公公人的难题,都得到了解决。众口难调,神也有办法哟。

  一是子嗣繁衍,血脉相传。子嗣繁衍,人丁兴旺,是古代国家徭役赋税的主要来源,是每个家族繁荣兴旺的血脉传承,这是土地神的职责之一。据了解,从西周开始,天子和嫔妃借社祭之时,拜祭高谋,是暗有祈求子嗣之意。上行下效,民间效仿天子的做法,将土地神视为赐子神明进行祭祀。如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载了江苏仪征的求子风俗。

  二是报丧送魂,告慰亡灵。土葬习俗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土地神又肩负着报丧送魂的职责。在《楚辞》中载有:“君天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土伯指的就是土地神。在全国各地的地方志中也有土地神送魂的记载,诸如,河北《武安县志》记有“俗称里社之神曰土地,人死,往其庙押魂”;辽宁《海城县志》记有“土地,郡古之社神,俗谓土地为冥间地保,凡亡者皆归此处,故丧事报庙送行,皆在土地祠”。江西赣南客家人从古到今,依然保留为亡者在本家祠堂做明路、做香火(做暖谱香火)、做缴衣(一般是农历七月初七开始到十五中元节结朿),还要到本村社公庙报丧送魂。由此可见,老百姓从生到死,始终离不开土地神的管理。

  三是监督社情民意。在古代,人们常在土地神前盟誓,表达誓言的重视。在《左传》中记载了鲁国阳虎曾“盟三桓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黄梅戏《天仙配》中,土地神在大树下为董永和七仙女证婚。南朝祖冲之在《述异志》里,郭凝违背在土地神面前的盟誓,被土地神所责,心痛而绝。由此可见,土地神在老百姓心中就是公平正义的化身,道德模范的象征,正如前面“人格化章节”提到的各时期的那些清官、名将和文人等。

  四是天府与地府的基层行政机构。几千年来,天府与地府都赋予各地土地庙的土地公公户籍管理职能。汉族许多地方人出生都有“庙王土地”所在地,类似每个人的籍贯。人去世后,由道士做法超度,又叫做道场。如赣南客家人对死者超度亡灵,就叫做明路、做香头,特别是在外面去世的,其骨灰不能回本家祠堂,只能将骨灰盒放在祠堂门口,在祠堂内做法事的,只能摆放死者的灵位。然后由道士携死者家属到死者所在地的社公庙作祭祀活动,向社公禀报死者的姓名、生辰、职业、单位等资料,以求土地神为死者去地府报到引路(带路),避免走错了路。

  附述:何谓地府,民间又叫阴曹地府,还称为阴间、阴司、冥界和幽都等。地府最早的管理者是:土伯和西王母,在《楚辞·招魂》中记载了土伯的形象是:虎头、牛身、三只眼、一对利角,驱逐幽灵等。在《山海经》记载的王母形象是:豹尾、虎齿、蓬头乱发、善喊,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主,早期的西王母是威猛降灾的神祗,是处罚型天神,后来逐渐演变成仙女之首。

  随着岁月的变迁,掌管地府的神祗也在不断更替,地位最高的是:东岳大帝,其实是泰山神,他叫篙里君,是最早管理阴间入口的仙人,在泰山修炼而成,东岳大帝是后来封的;天齐仁圣大帝,掌管大地万物生灵;酆都大帝,又称酆都北阴大帝,他名叫阴长生,主管冥司、地府;地藏菩萨,是佛教派到阴间管理的者。十大鬼帝是:蔡郁垒、神荼、赵文和、王真人、张衡、杨云、杜子仁、周乞、稽康。罗酆六天(又称罗酆六天宫)是:纣绝阴天宫、泰煞谅事宗天官、明晨耐犯武城天宫、恬昭罪气天宫、宗灵七非天宫、敢司连宛屡天宫。十殿阎罗王(又称阴间的国王)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十殿阎罗王的主要职责是:凡人死后,要到阎罗王那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受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

  08农历二月初二:春龙节(龙抬头)又称二月二、春耕节、农耕节、农事节、龙头节、青龙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其一,源自于天象之说,这是“龙抬头”真正的由来。在我国古代天文历法中,天文学家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把天空划分为二十八星宿,再从二十八星宿中又分为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四象中,东方苍龙包括角宿、亢宿、辰宿、尾宿、箕宿,七星宿连起来,就是一条苍龙,故曰“东方苍龙”,简称“东青龙”。东青龙七星宿分别代表了“龙角、龙脖、龙前爪、龙肚、龙心、龙尾和龙尾尖”;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胄、昂、毕、觜、参七星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星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星宿。因此,每年到仲春卯月之初,东方苍龙七星宿中的龙角星就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叫做“龙抬头”。当然,其实抬的是龙角星,而不是真正的“龙抬头”。

  其二,源于上古时期的农耕说,相传,地皇伏羲氏,每年的二月初二,御驾亲耕,皇娘女娲送饭,就流传农谚云:二月初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到了轩辕、唐尧、虞舜、夏禹时期也纷纷效仿,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到西周武王时,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还作一项国策来实行,每年二月初二这天,举行春耕仪式,让文武百官都耕种土地,充分体现了远古时代“重桑农,务耕田”的思想。

  其三,源自尧王之说。相传,尧王的父亲帝喾(帝俊)共有四个王妃,分别是姜嫄、简狄、庆都、常仪,原来常仪的地位很低,自从生了儿子之后,王府内外都另眼相看了;庆都一直没有生到儿子而烦恼,有一天,有一个善良的女巫告诉她,神母庙求子很灵验,只要真心实意,没有不成的。庆都照女巫说的,在元宵节的晚饭后,去庙里摆上供品,然后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双手合十,祈求神灵赐子。庆都求子后,有一天夜里她梦见一条赤龙追随,从此就怀孕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二,先是电闪雷鸣,后是艳阳高照,王府大院一道金光照耀,孩子降生了,起名叫放勋,就是后来的尧王。

  放勋从小惹人喜爱,聪明过人。长大了当了帝王后,每年的二月二,就同百姓一起耕田,帝王耕田的习俗就这样传下来了,现在腊月集市卖的木版年画,“皇帝爷爷使金牛”就由此而来。

  其四,源于武则天废唐立周说。相传,武则天,原武媚娘废唐立周称帝后,惹得天庭玉皇大帝大怒,命令龙王民间三年不下雨,顿时天下大旱,饿殍遍野。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的哭声、怨声、骂声,看见饿死、渴死的惨景,担心人间生命断绝,便违抗了玉帝的旨意,偷偷的下了一场大雨。玉帝一气之下,将龙王压在百奇山下,并在山上立了一块牌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临霄阁,除非金豆花开时。民间百姓为感谢龙王抗旨降雨的恩情,广大百姓一方面向上天祈祷,宽诉龙王;另一方面到处寻找金豆开花,次年翻晒玉米种子的时候,突然发现玉米像金豆,炒一炒就开了花,不就是金豆了吗!于是,家家户户炒玉米花,在自家院里或祠堂设案焚香,供奉开了花的"金豆”。玉帝在天庭-看,果然凡间金豆开了花,只好传谕招龙王回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每年的二月初二,我国的北方地区多一项“金豆开花”的习俗,就是爆玉米花吃。当然,还有些地方吃炒豆的习俗,叫做“二月二,吃炒豆,人不得病地丰収”。

  节日习俗:“龙抬头”虽然源于自然天象的崇拜,并与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和传说故事有关,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记载上,还是在元代之后。各地的“龙抬头”活动形式多样,均围绕对龙神的信仰而展开,敬龙祈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真可谓是双节连连,南方部分地区有过“双节”的习俗,但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以祭社(土地神)为主,而且大部分地区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祭龙多在“龙飞天”的端午节举行。

  根据历史记载,我国大约在唐代开始,民间有过“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唐朝人把这一天作为“迎富贵”的日子,吃一些“迎富贵”的瓜果和点心类食品。经过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以下节日习俗:

  一是祭龙神。二月二,祭龙神是一项重要内容。山西《朔州志》载有:“二月二日,相传‘龙抬头’,城乡开庙会祭龙神,名为‘引龙’。”陕西《府谷县志》记载:“二月二日,俗名‘开庙门’,龙神庙封羊以祭。”河北赵县范庄的“龙牌会”是把“龙抬头”与“春社”合二为一,从农历的二月初二到初四,“过会”三天,设“皇天大醮”,祭祀主宰三界的十坊龙共公氏之子句龙。

  二是引田龙。类似撒灰引龙法,就是二月初二清晨,人们用草木灰或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过来,进院入厨绕水缸一圈,这叫引龙回,其寓意是送走懒龙,引来钱龙,保佑风调雨顺,人财两旺。

  三是“司钱花”。山西晋北地区有二月二“司钱花”的习俗。就是家家户户在太阳尚未从山顶上升起之前,到河边或井边去打水,打水后将钱币或铜线放入水桶或水壶,挑满水的水桶会沿路撒一条水迹,寓意是一年中钱龙到来。而晋南地区却恰恰相反,忌讳这天去河边、井边挑水,不然会惊动青龙,带回龙卵,破坏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四是采龙气。民间有些地方早上卯时、卯月的第一个卯日卯时,出门面向东方深深吸一大囗气,冥想一团青气从头顶百会穴下行至丹田,充满脏腑,整团青气包裹全身,然后向正东方步行百步,遇到熟人微笑致意,可吸财气和旺气。这就是采龙气的寓意了。(卯时,又称为日始、破晓、旭日等,是指太阳刚刚露面,在天空中冉冉升起的时段。是古代十二时辰中的一个时辰,对应现代时间是早晨五点至七点。卯时,还是古代官署开始办公的时间,又称作“点卯”,我们常说的“我去办公室点个卯”,就是这个意思了。)

  五是摆仓围。二月二,围粮仓,是百姓勤劳的象征。北方有些地方围仓是划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然后,各家各户把家中的五谷放在划好的圆圈中,有时还撒些外围,象征着民谚所说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六是开笔礼。又叫敬文昌,二月初二是文昌的诞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这天许多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少年儿童这日也要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断文识字,这叫开笔礼,表眀开始正式学习了。当然,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其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和赠文房四宝等内容。现在有些地方依然流行这种习俗。

  七是接姑娘。我国的普遍风俗是正月初二出嫁的姑娘和姑爷回娘家的日子,不过,正月里出嫁的姑娘就不能回娘家了,要等到二月初二,才请姑娘、姑爷回家。

  九是照房梁。北方有些地方有照房梁的习俗,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十是吃“龙食”。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二月二吃“龙食”的习俗许多地方都一样的。(1)吃猪头肉,又叫“抬头菜”,正如民间百姓说:“二月二里龙抬头,抬出一年好兆头”;(2)吃面条,又称为“吃龙须”、“龙须面”;(3)吃春饼,又称为“吃龙鳞”,寓意是:“二月二里食龙鳞,修身齐家享太平”;(4)吃饺子,又称为“吃龙耳”;(5)吃馄饨,又称为“吃龙眼”;(6)吃煎焖子,又称为“煎龙鳞”,天津流行的传统小吃;(7)吃麻花、馓子,又称为“啃龙骨”,山西晋南传统小吃;(8)吃烙饼,又称为“揭龙皮”,山西太原、吕梁特色小吃;(9)吃炒黄豆、玉米,寓意“金豆开花”,而且还有“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美好愿望,也是山东、陕西、山西等地传统美食;(l0)吃鲤鱼、龙虾等,寓意“鱼跃龙门”;(11)吃芥菜饭,民间有二月二“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浙江温州等地流行;(12)吃米饭,又称为“吃龙子”,寓意家族繁衍昌盛;(13)吃火龙果,象征着生活红红火火。

  十一是剃龙头。二月二理发的习俗在北方地区尤其流行,被称为“剃龙头”,小孩理发则叫剃“喜头”,祈盼长大后“岀人头地”;大人理发又叫剃“龙头”,讨个好彩头,正如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节日禁忌:(1)不洗衣服,怕会触犯龙神;(2)不碰针线、剪刀,怕伤害龙体;(3)不说不吉利的话,如脏线)忌推磨(碾磨),怕压住龙头,民间才有“磨为虎,碾为龙”的说法。山东东明一带初一就打扫磨房,支起磨扇,禁止使用;(5)忌动土,以免破坏龙脉;(6)不吃醋,因为“吃醋”有嫉妒之意。

  09农历二月十五:花朝节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百花仙子生日”,还有个别地方称为“挑菜节”。

  花朝节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有记载。相传北魏夫人的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又相传唐朝天宝年间有位叫崔玄微的姑娘爱花如痴,远近闻名。据说,在农历二月的一个夜晚,一群百花精灵变成了艳丽的姑娘入其花园,欲迎春怒放,可封姨(封神)出头阻扰,故请崔姑娘帮忙解难。崔姑娘按照百花精灵的指教在封神起风之前将彩帛悬于花园的花枝上,一朵花都没有被吹落。百花精灵为感谢崔姑娘让她吞服了延年益寿的花瓣,年年此日悬彩帛护花,最终成仙了。后来喜爱花卉者竞相仿效。

  另外,西汉髙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死后被封桂花花神,据《蒋孝廉西征述异记》称:“凡天下名花,百余种,各有一神司之。其历代后妃,以至民间淑媛,或生前容德兼美,菁英未散,或抱沉冤以没,精灵不泯者,皆为花神。西汉后妃为神者,仅九人,其纤腰绰约,顾眄生姿,手执桂花者,戚夫人也”。总之,花朝节起源于春秋,兴盛于唐宋,衰落于清末。现在全国许多地方又流行开来。习俗是:郊游、踏青、赏花,还有祭拜花神,吃花糕,行花令,祈祷自己像花一样朝气又美丽,赣南客家姑娘选此日结婚,长辈们讲:是不用挑选的良辰吉日。

  10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俗称三月三,还称春浴日、女儿节、桃花节、情人节等,是汉民族最早的传统节日之一。上古时期以“干支”纪念,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过此节,而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三巳”、“三月三”及“上除”等,但还叫上巳节,只不过不一定是巳日了,后代沿袭。

  上巳节的起源:上巳节历史悠久,追溯到上古时期,大概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对上巳节的起源也有几种说法,其一说是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用兰汤以驱除邪气。其二说是源于先民对生殖的崇拜活动,祓禊活动正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其三说是源于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其四说源于殷周时期,朝廷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

  上巳节的传说:其一是纪念伏羲和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今淮阳古称宛丘,后称陈州的伏羲氏建都地,建有太昊陵古庙,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其二是华夏始祖轩辕皇帝的诞辰,民间有“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其三是王母娘娘生日,在这天要举办蟠桃会庆生。其四是纪念道教真武大帝寿诞,全称是: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等,在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

  上巳节的习俗:在古代,上巳节主要有祓除畔浴,就是人们结伴来到水边,用兰草清洁身体;有曲水流觞,由最初的“临水浮卵”,就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了谁食之,到“流杯曲水之饮”,是指人们祓楔后,坐在水渠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比如,历史上最着名的王羲之与谢安等名士在会稽山举行的兰亭会,就展现了当时的情景;踏青幽会,又称芍药定情,因为古人用芍药中的“药”通“约",代表相约之意。在《诗经·郑风·溱洧》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郑国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情景,男女青年借此机会互诉心曲,表达爱情。杜甫在《丽人行》的诗中,描述唐朝上巳节郊外成双结对游春的盛况。

  上巳节虽然是起源较早的传统节日,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从宋代理学盛行、礼教森严后,上巳节的浪漫与美好渐渐的衰弱了。清末民初以后,由于时间上和清明接近,上巳节的一些风俗又慢慢的融入清明节当中。大概2010年后,古老的上巳节在我国许多地方又渐渐的兴起来了,民间的节日风俗丰富多彩,概括起来,主要有:

  01、吃荠菜煮蛋。庆祝轩辕、王母生日,要吃荠菜煮鸡蛋,因为鸡蛋代表初生和孕育。吃荠菜还有祛病强身的寓意,民间就有了“三月三,荠菜赛灵丹”的说法。

  02、吃“仙桃”。农历三月是许多地方桃花盛开的季节,在新藓桃子尚未下来,民间百姓就用桃子罐头代替“仙桃”,尤其是东北地区特别流行吃黄桃罐头,因为它营养丰富,又寓意吉祥,特别是长辈们吃了,还有健康长寿之意。

  03、郊游踏青。烟花三月,草长莺飞。一家人或携朋友去郊外的田园乡村走一走,看一看,吸收新鲜空气,舒缓筋骨,放飞心情,对身体特别有益。有些高校的大学生在校院或去公园穿上汉服,效仿古人在河边湖边畅饮写诗作画,向意中人表达爱意。

  04、放风筝。民间许多地方有三月三放风筝的习俗,一般是大人带着小孩到户外的公园草坪或文化广场放风筝,有放飞理想和实现梦想的寓意。据说,风筝放得越高越远,就预示着孩子有志存高远、心系天下的崇高理想。

  05、沐浴养身。阳春三月,春光明媚。从户外回来,好好泡个热水澡,洗去身上的油腻和汗味灰尘,全身都会清清爽爽,心情愉悦。据说,赣南有些客家人仍然有用山间草药洗澡的习俗,这与古人用兰草沐浴是一脉相承。

  06、采野菜。三月三是采野菜的黄金季节,在北方流行“农历三月三,曲麻菜钻天”的俗语,正是曲麻菜长出嫩叶的时候,晋南的垣曲等地喜欢到地里采挖曲麻菜,又称苣荬菜、侵麻菜,还有面条菜,又称香炉草、野菠菜,这些既是食材,又是药材,一身都是宝。

  除了汉族的上巳节有这么多的风俗外,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傣族、壮族、侗族、布依族、黎族、苗族、瑶族、土家族、土族等都过“三月三”节,但其内容和形式及节日名称各有不同,比如壮族叫歌圩节,侗族叫花炮节,布依族叫祭地蚕,苗族叫挑葱节,瑶族叫干巴节,黎族叫郊游节等。

  11阳历四月三日或四日(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亦称“禁烟节”、“禁火节”、“冷节”、“百五节”(指夏历,现在的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前的一至两天)等。

  节日起源:寒食节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古人生活离不开火,但火有时会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认为火有神灵,要祭祀火。在殷商时期,家家户户每年要止熄一次火,大概三天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成了禁火节。再到后来就成了晋文公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了。

  节日背景:相传,春秋时期,晋国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而流亡国外。在流亡途中,重耳和随臣走到了一个渺无人烟的沙漠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行走了。随臣四处寻找都尚未找到吃的,正在大家焦急的时候,有一位叫介子推的随臣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的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回到晋国,做上了国君,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即位后晋文公重赏了当年跟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又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收拾行装,同老母悄悄地来到介休绵山隐居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已经离开阳城太原去绵山了。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寻找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晋文公采纳了此建议,将大火烧遍了整个绵山,却不见介子推母子出来,等火熄灭后,人们发现背着老母的介子推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到此状,失声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把绵山改名为“介山”,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第二年春天,晋文公率众臣前往绵山祭奠,却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改为清明节。据了解,当时晋文公十分悲伤和内疚,规定当地百姓三十天不能用火,只能吃生冷食。东汉周举出任并州(今太原)刺史,看到听到当地百姓反映寒食节节期过长,影响了正常的劳动与生活,就上书皇帝对寒食节节期进行了改革,减少了二十八天,并在清明节前的两天进行纪念,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到了清朝初年,汤若望进行了历法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前一天举行。节日风俗,由最初的禁烟火、吃冷食到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拔河)、斗鸡等。

  寒食节主要饮食有:A、寒食食品有寒食粥、寒食面、寒食馍馍、寒食酱、青稞饭及饧等;B、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C、寒食饮品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其中有些供品寓意很深,比如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百姓企盼国强民富;面燕,又叫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子推高风亮节的品格。

  从春秋时期到社会高度发展的当下,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山西大部分地区把寒食节与清明节同一天过,但也有不少地方是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还有一些地方是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比如榆社县等地,垣曲县等地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两天为小寒食。闻喜县等地长辈们仍然保持寒食节当天不动烟火,只吃凉馍馍,配大葱、咸菜或凉拌菜的传统。韩国也仍然保留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习俗。

  12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清明节别称有祭祖节、寒食节、三月节、踏青节、行青节、播种节、植树节等,是一年一清明,一岁一相思,节气与节日相结合的中国传统节日。

  节日沿改:清明节最早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祭祀方式有两种:一是墓祭,就是直接到坟墓祭扫;二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本堂本宗共同聚会,有些地方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等。真正追朔起源有历史记载的也就这几种:一是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商朝;二是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周文王;三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一直延续到唐玄宗时期都是寒食节与清明节分开过的,朝廷官员放假四天。到宋朝时期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为一,寒食节从此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节气之节:在我国古代气象学《历书》中载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眀,盖时当气清景眀,万物皆显,因此而得名。”其实,在古代清明就是一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冬至后第108天为清明节气,也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也就是仲春与暮春之交。天文时间指太阳位于黄经15度,阳历4月4曰至6日交节。其物侯表现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的花信时节,含有天气晴朗温暖,草木繁茂之意。清明是取“天清地明”之意,兼有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是天时、地理、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其一是:楚汉战争是刘邦打败项羽赢得天下,建立西汉。刘邦衣锦还乡,不仅写下了着名诗句《大风歌》,还去墓地祭拜已故的双亲,却因连年战争,使得一座座坟墓杂草丛生,无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坟墓。刘邦非常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找遍了整个山丘的墓碑,都辩认不清。最后刘邦眉头一皱,计上心头,从衣袖里拿出纸,撕成碎片,紧紧捏在手里,然后向苍天祷告说:“父母在天有灵,我将这些碎片撒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风吹不走了,就是我父母的坟墓。”刘邦话音刚落,手中的纸片抛向空中,果然有一张纸片落在一座坟头上,无论风怎么吹都吹不走,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刘邦的眼泪布满双颊,所有的部下与刘邦一起,进行了虔诚的祭拜。

  刘邦抛纸找墓的消息传开后,民间百姓也像刘邦一样,每年清明节都到祖先墓地祭拜,并且用小石块压上几张纸钱在坟头,表示这座坟墓有人祭扫过了。赣南客家人仍然保持清明节在已故亲人坟头挂三张醮鸡鸭血的纸钱,有点像凡人过年贴门喜贴、对联似的,以示怀念。

  其二是:相传,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一路追杀,在追到一个小山村时,一位犁田的农民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的模样,与自己一起犁田。没有抓到李秀成的清兵并不善罢甘休,在村里村外布兵设岗,每一个进出村的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村民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这位搭救李秀成的老农回家后,琢磨寻思着给李秀成带什么吃的东西呢?想着想着,一脚踩在后院的一丛艾草上,还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颜色。他顿时突发奇想,连忙采摘艾叶,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里,做成一个个糯米青团子。然后把蒸熟的青团子放在喂牛的青草里,混过了村口的哨兵。有饥有饿的李秀成吃了青团子,觉得又香又筋叨,很好吃。趁天黑之机,李秀成绕过清兵岗哨,安全回到了太平军营地,并下令太平军也要学会民间的做青团子,以御敌自保。这天恰好是清明节,此后,清明吃青团子的习俗在民间就流传开了。

  祭祀时间:清明节的祭祀时间有很多讲究,全国各地也不太一样。旧俗,北京人多在清眀当天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当天,而是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山西的晋南地区,一般清明节提前九天扫墓的是人丁兴旺的大户人家,但多数都是提前七天、五天、三天不等。赣南客家的扫墓时间更是同县同乡不相同,同村同祖有先后,有些乡村有“清明前挂金钱,清明后挂纸钱”的说法,一般都提前十五天或七天挂纸,还有些村寨讲究清明挂纸到谷雨,也就清明后十五天,在这节期内那天都可以挂纸,但打扫墓地和在墓地里杀鸭杀鸡,一般都是挂纸前的两天进行。九江各地则习惯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三天扫墓。宜春袁州区还有选择农历三月三扫墓的。总而言之,各地扫墓时间多种多样,但绝大多数还是选择清明当天扫墓的多。

  清明,节俗内容丰富,归纳起来无非两大类: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是传承中华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在眀代《帝京景物略》中载有:“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署坟头。望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具体来说,主要有:

  其一,扫墓。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或两天,全家人带上镰刀、锄头、铁锹、扫把等工具,去已故亲人墓地及周围清理杂草、树木、泥土、石块等,用清水擦洗墓碑、墓堂等,让墓地干干净净,换然一新,有一种“过新年”的感觉。

  其二,“挂纸”、“烧包袱”。挂纸是将用钱锉打印的竹浆纸挂在坟头上面,南方许多地方是挂醮鸭(鸡)血的纸钱,烧不醮血的散纸钱,挑一担荤素搭配的神饭篮敬拜。而北方许地方是在坟堆上“挂绕”,在墓地前摆放水果和鲜花,然后“烧包袱”,其实就是“烧钱包”,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邮包”里装得是香烛店买来的冥钱或冥衣,书写收钱亡人的姓名与地址和寄冥钱阳人的姓名,然后点燃香烛拜焚烧。

  其三,戴柳、插柳。有人说,清明是“柳文化”,莫过于戴柳、插柳了。民谚曰:“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所以,民间就将柳枝剪下编织柳圈戴在头上,简称“戴柳”。有的地方将折下的柳枝插在大门前、轿子上、儿童衣襟上。还有的地方将柳枝插在坟堆上。当然,戴柳、插柳的习俗要追根溯源的话,一是纪念“教民稼穑”的耕作祖师神农氏;二是纪念介子推死而复生的老柳树,晋文公赐为“清明柳”;三是纪念唐太宗李世民给大臣赐柳圈,以示赐福驱疫;四是黄巢起义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的标志;五是“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在古代女性大多都讲究清明戴柳,因为柳树成活率高,寓意生育繁衍,人丁兴旺。

  其四,荡秋千。又称打秋千,就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据说,这项活动始于春秋时期,叫千秋。到了汉武帝时期,为避其千秋过逝之意,改为秋千。每年的清明节时,宫里的嫔妃、宫女等纷纷走出闺房,来到庭院中荡秋千,享受春天的温暖。民间百姓的姑娘、小姐、公子、相公也借此机会寻找良人,奔向春天。

  其五,蹴鞠。相传,蹴鞠是轩辕发明的,最初是用来训练武士,用于攻打蚩尤的战斗中。根据史料记载,蹴鞠运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鞠是一种皮球,球皮是皮革做成,球内用毛等物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后来成了清明节的一项体育活动。2004年,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向全世界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

  其六,踏青。现在叫春游。古时候又叫探春、寻春、踏青节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每年此时,在这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天清地明,正是踏青赏花,追思逝者的好时节。

  其七,拔河。据说在唐朝前,拔河叫“牵钩”、“钩强”等,从唐朝开始就叫拔河了。拔河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诸侯国的军中,后来流行于民间。唐玄宗时期还举行过大规模的拔河比赛,并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其八,植树、播种。最早源于西周时期的丧葬习俗,那时只允许达官贵人在坟头栽种树木,平民百姓到了春秋时期才开始在坟头植树,作为祖坟的一种标志而存在的。1915年,由孙中山提倡清明确定为植树节;1929年又把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改为植树节。1979年,在邓小平倡导下,全国人大第六次会议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比清明节提前一个月左右。清明前后不仅是植树的季节,还是播种的季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还有“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的农谚,都说明清明时节植树、播种正适宜。

  其九,放风筝。风筝,最初叫“风鸢”,后又称“纸鸢”和“鸢儿”等。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春秋时期,有位公输班的人,就是神话中的鲁班,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在南北朝时期,梁正武帝被叛军围剿,大臣羊侃,用风筝传送诏书,请来援军营救,这是风筝最初的军事作用,后来渐渐的演变为民间的娱乐玩具。古时候,清明放风筝,还有“放晦气"和“赶晦气”之意。就是在风筝上写上人名,飞到天上时将风筝线剪断,让风筝随风飘向远方,这就放飞了晦气,可以消灾解难。忌别人掉下来的风筝捡回来放,不然晦气会找上你。

  其十,射柳。古代清明节还有射柳比武的习俗,主要是通过射柳比武提髙射箭技能。据说,在明朝时期,将鸽子放在葫芦里,挂在柳枝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鸽子飞行高度定胜负。

  其十一,斗鸡。在古代,清明节还有斗鸡的习俗。中国最早的斗鸡史在《庄子》、《战国策》和《左传》中有载,到了唐朝时期,斗鸡成风,从清明斗到夏至,不但民间斗,连唐太宗李世民也喜欢斗鸡,在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让六宫后妃、文武百官一起观看,还让杜淹作诗咏斗鸡,诗题名为《咏寒食斗鸡》。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前,也乐看民间清明节斗鸡之戏。后来娱乐斗鸡发展成赌博不可取了,在民间渐渐的消失了,但清明斗鸡习俗至今仍存在的河南开封最知名。

  其十二,折柳赠别。在古代,汉族人在清眀节有折柳赠别的风俗。那时,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你来我往,依依惜别,折一枝柳赠别亲友。为什么有这样的习俗呢?因为“柳”与“留”谐音,以此来表示挽留亲友之意。还有一层含义是远离他乡的亲人,正如离枝的柳条,带到新的地方,也能够生根发芽,安居乐业。

  一是用艾草做青团、花卷等,都称为清明果。俗话说“春吃清明果,四季病不染”。北方地区大部分用面做,而南方地区多用糯米做,有豆沙、芝麻、莲蓉馅的,还有蛋黄、肉松、水果馅的等蒸制而成,很接近现代人的口味。

  二是馓子。谐音又叫散,就是把不好的东西都散走。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又香又脆,在古代叫寒食。在中原等地仍然保持清明节吃馓子的习俗,寓意霉运远走,一年都顺。

  三是“五彩蛋”。老话说“清明不吃蛋,穷的浑身颤”。寓意是富贵安康,圆圆满满。不过,所谓“五彩蛋”,其实是用各种调料煮的茶叶蛋和煮熟的鸡蛋或鸭蛋用红花染红的,都统称为“五彩蛋”。

  四是五色饭。许多地方有蒸五色糯米饭祭祖的习俗。寓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所谓“五色饭”,是用四种天然色素(胡萝卜、芹菜、土豆、豌豆、玉米、香茹等)与糯米染色后蒸制而成,外加其它的配料和调味品即可。

  五是粉蒸肉。又叫米粉肉。有诗云:“清明烟雨润入桂,金猪祭祖祈福荟”。用这种甜中带咸,肥而不腻的粉蒸肉祭祖,真是别具一格。

  六是薄饼。据了解,厦门有清明吃薄饼的习俗。就是薄饼里加上海苔、蛋卷、蔬菜、辣酱等原料制作而成。闽东地区有清明吃芥菜饭的习俗,预防疥疮等。

  七是田螺。又叫螺蛳,清明前后,螺蛳正肥嫩,南方清明节多有吃螺蛳的习俗。民间有“清明螺,赛过鹅”的说法。可见,田螺也是一道不错的美食。当下,大街小巷都能看到“柳州螺蛳粉”的食店。

  八是大白馍。山西晋南等地,有清明家家户户蒸大白馍的习俗。据了解,这种祭祀的大白馍有八寸大,有捏成各种各样小动物的,有做成各种花卉图案的,原来是纪念介子推之意,现在更多的是寄托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和后辈们的关怀之情。运城市万荣县西村乡西村的“子福馍”闻名遐迩,每年的清明节都供不应求,就连平时买到来馈赠亲友,也是不错的选择。

  (3)春月季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三月三十;夏月季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四月初一至六月三十;秋月季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七月初一至九月三十;冬月季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十月初一至腊月三十日。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