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锡独澎衰这件事可以这样理解吗?

最后编辑时间:2025-08-21 21:16:52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本报记者 黄辉 □本报通讯员 何宇光 当某模具加工店负责人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时,悬在江西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负责人心头的“滞销模具”石头终于落地。 这场持续近一年的承揽合同纠纷,在江西省吉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吉诉即调”实质解纷工作机制的推动下,以“解除合同+合理补偿”的共赢方案画上句号。 这不仅是一次纠纷的化解,更是吉安中院主动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全市“十大攻坚战”的生动实践。 时间回溯到2023年12月。 甲方科技公司与乙方某模具加工店签订《模具加工合同》,约定加工3款充电宝定制模具,总价款29.8万元,分4期支付。然而,合同中未明确模具质量的具体标准,仅约定“按甲方最新图纸履行”,为后续纠纷埋下伏笔。 履约过程中,科技公司5次更新建模数据,模具加工店反复修改导致延期,错过关键展销会;模具加工店主张新增12.75万元费用,科技公司则质疑模具质量要求解约退款。 一审判决“继续履行合同、甲方支付11.74万元”后,双方矛盾未能消解——科技公司担心“带病履约”再陷泥潭,模具加工店则怕“投入成空”血本无归。合同僵局的背后,是两家企业对司法解决方案的迫切期待。 “不能让生效判决成为新的纠纷起点。”二审法官接过案卷时,正值吉安中院“吉诉即调”实质解纷工作品牌创建攻坚期。法官深知,机械执行继续履约,可能让科技公司错过市场窗口期,也可能让模具加工店陷入无休止的质量追责。 遵循品牌高效调、实质解的核心要义,二审法官跳出“法庭居中裁判”的传统模式,主动下沉一线:走访科技公司时,看到的是车间里堆积的半成品和员工焦灼的眼神,企业负责人坦言“以前因粗放式签订合同吃的亏,比这次纠纷损失还大”;拨通模具加工店电话时,听到的则是“光材料费就垫了15万元”的无奈。 靶向施策才能精准破局。法官将“调解桌”搬到企业现场,一边用“合同条款缺陷导致风险”释法明理点醒科技公司,建议其建立“法务+技术”双审机制;一边帮模具加工店算清继续履约的隐性成本账:“就算拿到剩余款项,后续质量争议可能让前期投入全打水漂。” 三次现场调解、五轮电话沟通,“吉诉即调”机制的效能持续释放:二审法官抓住“科技公司需止损、模具加工店要回款”的核心诉求,提出“10万元一次性了结+模具返还”方案,既覆盖模具加工店大半成本,又让科技公司轻装上阵。 这份方案,不是简单的各让一步,而是司法对公平与效率的精准拿捏。 调解协议履行当天,科技公司财务总监在转账备注栏专门写上“感谢司法护航”,模具加工店负责人则连夜将返还的模具图纸整理归档。 这场纠纷的化解,不止是钱货两清。 对企业而言,科技公司根据法官建议修订了《模具合同范本》,新增“质量验收量化标准”“设计变更费用分担”等6项条款,近期签订的3笔订单再无争议;模具加工店也学会了“变更事项书面确认”,避免了后续2起潜在纠纷。 对营商环境而言,这是吉安中院“吉诉即调”品牌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通过个案调解推动企业合规建设,将司法服务从纠纷解决延伸到风险预防,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选择。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