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冠军熊倪退役后转型从政今正厅级干部比刘国梁要高不少

最后编辑时间:2025-02-27 07:37:18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1988年汉城奥运会,14岁的熊倪站在10米跳台上,他的动作干净利落,水花压得近乎完美,观众席爆发出惊呼,连对手都忍不住侧目。

  可裁判的分数却让人大跌眼镜,银牌,那年,他输给了“跳水皇帝”洛加尼斯,但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他顶住压力,以一枚男子3米板金牌打破中国跳水队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7岁被业余体校选中时,熊倪因为恐高,一度躲在更衣室拒绝训练,教练气得直拍桌子:“连跳台都不敢上,还当什么运动员!”

  教练的一句话刺激了熊倪,从那天起,他每天最后一个离开泳池,反复从10米台跃下,直到身体形成肌肉记忆。

  彼时的熊倪正值巅峰,商业代言纷至沓来,若选择留在体育圈,名利唾手可得,但熊倪的野心不止于此。

  一位老教练感慨:“他开会从不讲空话,开口就是‘场地漏水怎么解决’‘食堂菜价能不能再降一块钱’。”

  2004年,熊倪调任湖南体育职业学院院长,这个30岁的副厅级干部,成了全省最年轻的“学院掌门人”。

  第二天,300万赞助款到账,他却在医院挂了半天点滴,事后他轻描淡写:“比起跳水的疼,这不算什么。”

  有人将他与刘国梁对比,称其“级别更高”,他却摇头:“职务高低不重要,关键是为体育人蹚出一条新路。”

  原文刊载于成都晚报2013年02月27日关于“刘国梁总教练职务无行政级别 未来发展前景光明”

  这条“新路”上,熊倪做了许多“破格”之事:推动体教融合,让退役运动员走进中小学任兼职教练,建立体育产业孵化园,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健身场馆;甚至亲自为电竞比赛站台,称“新时代的体育不该有边界”。

  传统观念中,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无非教练、解说、经商,而熊倪用20年证明:政坛同样可以成为“新赛场”。

  熊倪在训练场上养成的极致专注,让他能快速抓准管理工作的核心;奥运赛场的抗压能力,让他在政策推进中无惧阻力;甚至少年时“喝白酒拉赞助”的狠劲,也成了突破体制僵局的利器。

  更关键的是,他从未停止学习,任学院院长时,他自学教育心理学;管足球俱乐部时,他研究欧洲青训体系;如今推动体育产业改革,他又成了大数据分析的“发烧友”。

  从10米跳台到正厅级干部,他走的从来不是一条“标准路线”,但或许正是这种“不标准”,让他跳出了命运的完美弧线,正如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动作:反身翻腾三周半抱膝,水花很小,掌声很大。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