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zhuó)揍(zòu)厦(shà)桌(zhuō)真相是什么?

最后编辑时间:2025-08-09 13:08:31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2025年1月29日0点,广东惠州某小区。冷夏(化名)接到母亲带着哭腔的求救电话,狂奔至父母家中,却只见反锁的房门。警察破门而入的撞击声、母亲的啜泣、父亲被刀抵住咽喉的沉默,交织成他余生无法摆脱的噩梦。清晨,法医确认7个月大的女儿死于失血性休克,凶手正是两小时前笑着递红包的亲叔叔冷某敏。

  庭审现场的冷某敏眼神涣散,言语含混,却清晰承认了所有指控。据检方起诉书披露:案发前他随身携带水果刀,趁母亲煮宵夜潜入婴儿房,先用被子捂压侄女口鼻,因孩子挣扎惊动家人,转而持刀割喉,并划伤母亲双手、反锁房门阻断救援。最终,他挟持父亲于阳台,嘶吼要求警察“开枪击毙自己”。

  更令人窒息的是作案动机的荒诞性。他声称仅因母亲一句“身上烟味重,别熏着孩子”的提醒,便刺激出杀意。而案发当日,全家刚共进除夕团圆饭,冷某敏给侄女递红包的画面,被监控永久定格为最后的温情假象。

  母亲贺某兰的忏悔印证监护失灵:“那晚看他吃冷饭,我去热菜,没想到……” 案发时她仍习惯性埋怨儿子“熏到孩子”,却未察觉他口袋里的刀已出鞘。

  法庭采信的关键证据来自两次司法鉴定:冷某敏作案时处于“重度抑郁发作期”,但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完整,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这与《中国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操作规范》的判定逻辑一致:抑郁症患者通常清楚行为的违法性,与精神分裂症存在本质区别。

  类似判例早有参照。2023年重庆开州继母虐童致死案中,施暴者岳某以“情绪失控”辩护,法院仍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强调“手段残忍性压倒病情影响”。

  全国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约1600万,实际规范治疗率不足40%。北京安定医院医生透露:“多数家庭因经济压力或病耻感放弃治疗,社区追踪流于形式”。冷某敏确诊十年未持续用药,却从未触发强制干预。

  知乎用户@寻光者 的真实经历形成残酷对比:“表哥抑郁发作砸家,姑姑第一时间藏起所有利器,每天陪同就诊。” 而冷家对患者的抱怨多过监护,刀具管理、情绪监测等基本防护完全缺失。

  儿童保护社工陈玥(化名)讲述痛心案例:某市邻居多次举报孩子身上淤青无果,直至被继母打死。“‘别管闲事’的社会心理,纵容了无数冷某敏”。

  借鉴上海“社区精神卫生红色预警”机制:对拒绝治疗的重度患者,由民警协同精防医生上门评估,48小时内出具强制医疗意见书。

  广州试点方案提供新思路:向高风险家庭发放智能情绪监测手环,实时捕捉心率、皮电反应异常,联动心理医生72小时响应。

  威海虐童案后,300家便利店挂起“护童驿站”灯箱。受威胁儿童拍灯即触发警报,30秒直连辖区民警定位。

  当冷某敏与弟弟泪眼相望的庭审画面曝光网络,一个更沉重的命题浮出水面:我们该如何接住那些坠落中的灵魂?

  深圳检察官的警示振聋发聩:“强制医疗只是事后止损,事前预防才是治本之策”。全国1260万重度抑郁患者中,多少人正站在冷某敏曾经的深渊边缘?若社会继续用“他只是病了”掩盖监护失责,用“别管闲事”纵容暴力苗头——下一个染血的除夕夜,或许正在倒计时。

  注:本文信源来自新京报、中国新闻周刊、最高人民检察院案例库及司法鉴定报告书,案件细节均经交叉核实。

  (读者互动:你身边的精神障碍患者是否获得有效支持?欢迎留言分享干预经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