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陵大盗”孙殿英后人今何在?儿子成了高官一生和父亲对着干

最后编辑时间:2024-02-05 19:58:31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孙中山先生以“三民主义”为核心和契机,推翻了腐朽落后的清政府,建立了一个先进意味的中华民国。

  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结束军阀混战,以及恶霸土匪横行乡里的局面,在新与旧、中与西的多重矛盾合力重压下,最终导致民国仅存续了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

  孙殿英作为当时社会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军阀,如果不是制造了一场滑稽的历史闹剧——盗挖清东陵,想必根本没有人会记得他。

  虽然孙殿英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是他的儿子孙天义,却成为了一个让万人敬仰的大人物,并且还是令人羡慕的高官,他一生和父亲对着干。为什么父子俩会如此巨大的差距呢?让我们共同走入那段历史吧!

  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之分特别严重,生在帝王将相家就是高人一等的贵族,不仅衣食无忧而且还拥有很多权力。而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家庭中,则每天都要为如何填饱肚子而发愁。

  1889年,孙殿英出生于河南永城,由于出身低微、家境贫困,所以根本没有读书的机会。再加上他的父亲死在狱中,所以孙殿英小的时候就特别缺乏管教。

  这让他养成了好吃懒做、嗜赌成性的性格 。虽然他性格豪爽、仗义,感觉终究只能混迹于市井。由于市井中的三教九流特别多,所以他行中学到了很多江湖气。

  后来为了生存他投奔“庙道会”,并于两年后成为“庙道会”会首。1922年33岁的孙殿英,开始走上了军旅生涯,直到1926年才投到了国民党的麾下。

  1928年夏天,孙殿英驻扎于蓟县马伸桥,这个地方距离东陵只有一山之隔。而此时的孙殿英也成为了一个乱世军阀,为了筹集军饷他开始打起了清东陵的主意。

  孙殿英在河北省遵化县,成功地完成了盗陵,所盗的两座墓葬中,一座是清朝乾隆帝的裕陵,一座是慈禧太后的定陵。

  1928年7月上旬,孙殿英以军事演练施放地雷的名义,派驻专人封锁了清东陵所在地,并雇佣一大批哑巴开始盗挖清东陵,可是由于进展并不顺利,他竟然派人将清东陵地宫的大门炸开。

  据说孙殿英为了便于转运盗墓财宝,竟然雇佣了30多辆骡马车,事发之后清东陵被洗劫一空,慈禧的尸体也惨遭践踏。

  孙殿英的儿子孙天义,出生于1931年6月,1952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作为东陵大盗孙殿英的儿子,他的内心中一直都背负着很重的历史包袱。

  很多人了解了她的身世之后,也都开始疏远、排斥他。但是这一切都并没有打垮孙天义,他通过个人努力从“大盗之子”,逐渐完成了人生的蜕变。

  1957年26岁的孙天义,进入西安外国语学院工作,从这所学校的校史中可以得知,他曾先后担任过该校多个职位。

  在他的履历中可以看到,教授、翻译、审校等都是他的成就。还曾担任过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以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

  “父断清廷之龙脉,子守汉室之黄陵,一门忠烈,国士无双。”孙天义的父亲孙殿英盗挖清东陵,而他则用一生守护黄帝陵。这种做法仿佛在为父亲赎罪,亦或是为父亲做过的事情进行力所能及的弥补。

  孙天义在西安外国语学院任教时,第一次看到了华夏人文初祖黄帝的陵墓,当时给他的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因为黄帝在华夏儿女心目中的地位虽然很高,但是他的陵墓却非常简陋。于是孙天义下定决心要整修黄帝陵,并担任黄帝陵基金会会长一职。

  但这个想法说起来容易做的时候却很难,孙天义为了筹集资金,经常在工作之余四处演讲,获得的资金都投入到了黄帝陵的修整工作中。

  常言道:“龙生九子,九子自各不同”,孙殿英和孙天义虽然是亲父子,但是父亲是盗墓贼,而儿子却是守护黄帝陵的人。

  这种巨大的反差无不令人动容,因为孙天义修整黄帝陵的做法,实际上也是变相的承认了父亲的罪责,但从这一点上来看就十分不容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