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后视镜看到网约车司机困得睡着了……

最后编辑时间:2024-07-18 07:42:39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打到“臭车”,汗味烟味头油味直窜脑门;打到“慢车”,被路边的电动轮椅超过;或者是“甩车”,司机抖腿似的交替狂踩油门刹车。

  有一次开在五环上,我短暂睡着了几秒钟,猛然清醒的时候已经出了一身冷汗。醉驾好歹还有一丝丝意识,睡着却完全没有,太恐怖了!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2022年统计的数据表明,全年疲劳驾驶相关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693人。今年的一项研究更是表明,美国2017年至2021年期间,估计有17.6%的致命车祸与疲劳驾驶有关。

  国内的疲劳驾驶问题也很突出。2022年7月,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年6月份以来,全国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道路交通事故中,涉嫌疲劳驾驶肇事的占17.5%。

  但疲劳驾驶,很多时候并非驾驶者自己的选择,以至于驾驶时可能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犯困、危险驾驶了。

  2007年,沃尔沃推出了全球首款驾驶员警报控制系统(Driver Alert Control,DAC)。第一次,驾驶者可以通过外在的提醒了解自己的行车疲劳状态。

  这个系统的原理,是通过挡风玻璃后的摄像头,拍摄车外的道路标记,结合车辆的运动状态,来计算车辆行驶的稳定性,以判断驾驶者是否处于疲劳状态、是否有失去对车辆控制的风险——一旦发现驾驶者有疲劳的迹象,系统就会通过码表盘上的屏幕和提示音,对驾驶者进行提示。

  因此,这套系统仅适用于道路标志丰富的主要路线,假使遇到偏远小路,或遇到雾、雪等极端天气以及光线不足的情况,这套系统都无法正常工作。

  疲劳监测,本质上还是检测驾驶者本人的行为和状态,而非车的运行状况。于是,后来做疲劳监测系统的车企,在驾驶者能直接触碰和操作的地方,加上了越来越多的传感器。

  这个系统会记录驾驶者最初几分钟的驾驶行为,并通过速度、加速度、方向等操作与脚踏板传感数据等70多个参数,分析驾驶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同时结合外界的道路状况和侧风,综合判断目前的驾驶行为是否存在疲劳的情况,可靠性相比之前有些许提升。

  这里沃尔沃要喊一声冤。他们最初也想到了这个方法,但当时的警报控制项目经理认为,监控驾驶者眼睛的技术还不够成熟。

  而今当下,随着监控系统越来越高清、机器学习算法更成熟,这种直接通过摄像头监测驾驶者疲劳状态的方法逐渐成为主流。

  比如特斯拉去年推出的驾驶员疲劳警告系统(Driver Drowsiness Warning),便是利用了座舱内外的摄像头,对驾驶员的面部信息、车外车道标记进行同步监测,以起到疲劳监测的目的。

  国内很多汽车厂商也推出了相关功能——举个例子,小鹏汽车的疲劳/分神预警功能,可以通过车内摄像头监测驾驶者是否存在低头、打哈欠、闭眼等行为;理想、蔚来、比亚迪等汽车厂商也都逐渐给车配备了类似的视觉识别系统。

  光线不好、拍不清楚,就等于没有装这个系统——为了应对这个情况,有的车企甚至在车内用上了红外摄像头;

  虽然概率比较低,但有时候系统无法准确识别人脸——曾有一名驾驶者眼睛比较小,疲劳监测系统一直将其判断为疲劳驾驶;

  监测准确度是一方面,车内的隐私问题也因为摄像头的存在而受到质疑——好在,近年来的一些专利和研究,透露了疲劳监测的新方向。

  通过在座椅上配备气味传感器,这个系统可以获取驾乘人员呼出的气体、皮肤散发的体味信息,记录气味特征的变化,将其与人们的心理状态变化相关联——而这些变化,可能与疲劳以及压力状态有关。

  如果说“闻”还有点遥远,蔚来于2023年发布的一项“切”的专利,则提供了一种更可能实现的路径。

  在专利中,蔚来提出了一套结合方向盘离手监测和心跳监测的方法,并可以根据驾驶者心跳信息,确定驾驶者是否存在疲劳驾驶的行为。

  关于疲劳驾驶的监测方法仍在不断发展:脑电(EEG)、心电(ECG)、AI……各种监测方法与检测算法都在不断得到尝试与发展,为驾驶员的安全保驾护航。

  不过在这些技术背后,保证驾驶者(尤其是以驾驶汽车为谋生手段的驾驶者)得到充分的休息,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