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劝成都人冬天要去骑一圈沙河

最后编辑时间:2023-11-08 19:19:11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上个月给自己安排了一趟秋游骑行《》,骑过磨底河后对沿河骑行简直上瘾,赶在冬天真正来临前, 我又去骑了一趟沙河。

  穿过了20座桥,骑行约30公里,当最后骑到府河和沙河的交汇口时,竟然还有点舍不得,想一直骑下去。

  从明代开始便正式有了“沙河”之称........现在的沙河从城北洞子口经府河分出,向东南穿王贾桥,过双水碾,在八里桥分小沙河......在三瓦窑北面汇入府河。

  九里堤附近的的沙河源公园正是沙河的源头,沙河源公园是成都历史上的重要水运枢纽,前身是大西南建材城。

  无论晴天雨天用三轮车拉菜的陈氏凉粉永远像流水席一样,绵延在水渠两旁,开了近80年的老店,十分值得作为骑行的开篇美食。

  不想凑热闹,也可以随便在梧桐树下的老房子门口清清静静的吃碗面。据说洞子口曾经有家很有名的“洞牌”牛肉干开了几十年,当天去没有找到。

  这里出发经过的第一座桥是沙河大桥,旁边是文轩路(没错新华文轩出版公司就在这里),整条路清幽又好闻,整个人像浸润在清清爽爽的香樟味中。

  从宝成铁路下穿过,不久会看到一栋“奇怪”的楼,类似像是机场的指挥台塔楼,回来后一查,才知道是沙河监控中心。

  河岸两边,杉树林静谧疏朗,人又极少,骑得人神清气爽,偶遇一些带着成都人幽默的标语,让人一笑“严防溺水事故,升仙不在此处。”

  沙河最早在元明之前叫升仙水,据说是汉代有个叫张伯子的人在此修仙炼道,后来骑赤虎飞升而去,这就又有了升仙水和升仙桥。

  穿过林子即将到达驷马桥的时候,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突然一匹马就出现在了我的面前。它看起来帅气中带着些忧郁,在红色的大卡车里来回踱步。

  驷马桥桥体很新,但却充满了历史感,过去驷马桥是成都北门北上道路的唯一通道,也是北向南进入成都的必经之路。在更早以前,司马相如初入长安时,提写过“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汝下。”

  成都也有不少店在做,但最像模像样的一家就是驷马桥这家,老板加了点自己的故事在里面:自己的外婆住在宜宾的云顶山,云顶山常年云雾缭绕,所以把这个取名为了云丝卷。

  它确实像云,完整的时候像积层云,散开的时候像卷云,一丝一丝。吃的时候不能咬着吃,要从头上拈起来一圈圈的吃。

  沙河边上的路名都很是好听,大多都跟水有关,步虹路、虹波路、曲水路,过了曲水路就来到了着名的电子科大沙河校区。

  两栋没有人住的楼下,油迹斑斑的地面、灶台、窗户没有什么环境可言,但桌子都坐满了,味道肯定不会差。

  凉面、素椒杂酱、甜水面、凉粉都是招牌,凉面是细根的棍棍面,非常的顺滑,一口下去有突出的红油香,是最古早的凉面味。素椒杂酱油重,芝麻酱厚重,整个店的味道和气质都充满了野生味。

  招牌有兔子面和农家臊子面。臊子面的臊子,用烟熏过的豆腐干、鸡蛋与腊肉混制而成,葱绿、金光配着肉红,一洼堆尖铺洒在面上——香!

  最好配一个红糖锅盔。“盔”听起来是厚重扎实的,其实不然,薄脆香的面皮加上流沙红糖,想想就流口水。

  过了电子科大,沙河出现了钢架桥,“三五信箱的钢架桥”锈迹斑斑,正好讲述了红光电子管厂、国营西南光学玻璃厂的历史。

  从这里开始公园也更为密集,麻石烟云公园、沙河城市公园、杉板桥公园、多宝寺公园、塔子山公园.......

  从北骑到东,有个特别大的反差,在神仙湖附近,中年人们三五十米一堆,围着小形的音响,放声高歌,是一个一个小型露天KTV。

  早已过了饭点,但是面馆依然坐满了人。找到这个犄角旮旯里来吃的几乎都是老客人,“三哥,你最近抖音越整越好咯,丿得很自然嘛。”老客人们点面的时候大多都要跟收银台前的胖老板寒暄几句。

  泡椒牛肉面气质豪放,两大块牛肉如麻将大,泡椒都有两种红灯笼椒和小绿椒,一筷子下去酸辣开胃吃得人浑身冒汗。煎蛋也非常优秀,蛋白边缘焦脆,正好可吸饱汤汁。

  这个季节去沙河骑行,实在太舒服了,明明就在城市中却独立又僻静,每骑过一座大桥时嘈杂又混乱,但一旦进入沿河的绿道,被浓荫笼罩的两岸就变得湿润又清静,四下无人,大口的呼吸香樟味、竹林味,各种草木味.......

  之前看资料,沙河在1955年重新开始绿化,到1966年11年种植了梧桐、桤木等24.8万株,这些近60岁的大树们,安抚了不少成都中年人的漫长下午。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