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间有片“金土地”——土地梁村的美丽嬗变

最后编辑时间:2024-08-11 13:27:31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一栋栋民宿错落有致,一片片茶园翠绿幽香,水上乐园里人声鼎沸,茶文化研究院里游客如织……8月3日,记者走进竹溪县汇湾镇土地梁村,红火的乡村旅游场景映入眼帘。

  一个曾经的省级重点贫困村,如何摇身一变成为十堰市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近年来,该村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盘活“沉睡”资源,大力发展茶产业、乡村旅游业,打造旅游接待区、民宿体验区、产业示范区、水上游乐区等,努力让“资源变资本、村民变股东”,实现“村里有产业、群众能增收”。

  “以前茶园管护难、茶树出芽率低,忙碌大半个月只能收四五公斤茶叶。品牌没打响,茶农年均收入只有1万多元钱。”村民李家胜说,“今年有了很大变化,一季春茶让我挣了3万多元钱。”

  李家胜有7亩茶园,按照村合作社统一标准进行管护、采摘,新鲜的嫩叶送进工厂统一加工,由村级运营管理公司代售。

  “为带动群众增收,我们把茶农‘嵌入’茶产业链中,带动村民参与茶叶种植、管护、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今年合作社带动村内80余人就近务工,人均增收1万元。”汇湾镇土地梁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明平说。

  该村明确“党建+茶叶产业链”发展思路,成立村级运营管理公司,发展生态智慧茶园2000亩,配备环境智能监测及识别、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让茶叶生长质量标准化、茶园状况数字可视化,茶园管理更加科学高效,亩产效益由原来每年1000元提升至5000元。

  村子要发展,缺少资金,就只能是“镜花水月”。如何让村集体增收,实现“有钱办事”?该村发动村民共谋,大家一起出“金点子”,打响“金算盘”。

  通过村民议事会集体决议,该村“打包”流转村民闲置的150亩土地,按照“一年两茬”种植模式,种植小麦及黄豆。今年,该村收获小麦1.4万公斤,村集体增收3.36万元。目前,150亩土地已种植黄豆,预计年内可再增收近3万元。

  “这里空气清新、水清河畅,很适合纳凉休闲。”8月3日下午,竹溪县城关镇居民李炎和家人在该村汇龙湾游乐园体验空中飞人、摇摆桥、水上漂等项目。

  据了解,该游乐园所在地原本是一片长满杂草的荒河滩。2023年春节期间,该村邀请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建设游乐园,每年村集体可获土地租金8000元。

  该游乐园占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设置有冲浪池、儿童戏水区、网红桥等休闲娱乐项目。每逢节假日,众多游客前来游玩。村里人气旺了,带动农家乐的生意也红火起来。

  “银行卡到账40元。”听着手机微信收款提示音,村民师立根笑着说,“这笔钱是今天收到的分红。”

  前几年,师立根全家外出务工,家中房屋一直闲置。2022年,他和家人回到村里,在政府以奖代补政策扶持下,自己出资50%将农房改造成民宿,以房屋入股形式交给村级运营管理公司经营,收益分红按农户40%、村集体20%、运营主体20%、村庄发展基金20%的比例结算。

  近年来,该村以“集体经济+”模式成立村级运营管理公司,“唤醒”闲置的80间农房,发展农家乐、民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贡茶“汇客厅”、滨水露营基地、茶山栈道等特色景点,推出民宿体验、围炉冰茶、露营烧烤、茶产品展销等生态旅游项目,聚焦夜间景点和乡村夜市,点亮“夜经济”。

  该村通过村级运营管理公司,不仅盘活了闲散资源,还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全村共有特色餐饮店2家、特色民宿4家、网红打卡点3个、茶文化体验馆1家,带动3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记者余杰特约记者付延峰)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