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提出一条新规英美强烈反对24年后竟成国际惯例

最后编辑时间:2024-11-27 07:54:40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主席,我建议将我国的领海宽度进一步扩大,这样一来便可以把渤海变为内海,但问题是这样一来有可能会和英美等国出现一些冲突。”

  1958年8月22日,在毛主席的授意下,周恩来以国务院的名义,邀请我国着名法学家倪徵燠和外交部部长助理乔冠华前往北戴河毛主席住所研究领海问题。

  在这期间,倪徵燠向毛主席详细的介绍了领海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划分领海的方法和世界各国采用的领海制度。

  毛主席在听完倪徵燠的介绍后说道:“看来,为了国家的安全和繁荣,我国应当要有个较宽的领海。”随即在毛主席的拍板下,一项影响世界的领海宽度新规,正式问世。

  一个国家的领海到底应该有多宽?欧洲国家最早提出了领海的这一概念,1566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规定,“以视野的极限来确定领海范围”,也就是站在陆地上能看到军舰的最远范围的14海里之内,任何船只都不能进入西班牙的海岸、海湾和河流。

  但这个规定执行起来十分的困难,因为国家和国家的军事实力大不相同,有些海洋强国经常是进犯到14海里之内,

  但在岸防炮的射程之内,主权国对于海洋有着绝对的支配权,因为当时岸防炮的最大射程范围是3海里,于是1791年美国便在英法战争的声明中说自己“将在3海里之内保持中立”。正所谓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因此领海宽度也在大炮的射程之内,而这个说法比西班牙提出的说法容易接受的多,因此很快就得到了多数国家的采纳。

  1931年,国民党政府也同样曾颁布过3海里的领海制度,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国民党政府所颁布发领海制度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西方列强的军舰在中国的湖海之中畅通无阻,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更是公然派遣舰队干涉我国内政,以武力来阻止我国解放台湾,肆意入侵我国领海。

  毛主席认为,必须结束有海无防的历史,就要把中国的领海主权搞起来,不能连自己家的“宅基院墙”都搞不清,外国军舰开到家门口耀武扬威,我们拿不出明确的法律依据,何谈保卫领海主权。

  在毛主席的推动下,领海问题被提上了日程。1958年8月22日,倪徵燠应邀前往了北戴河研究领海问题,倪微燠详细地介绍了领海的地位与作用,划分领海的方法以及世界各国采用的领海制度。在1930年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法编纂会议上,到会的40个国家中,有33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其中美、英、日等12国坚持3海里的领海宽度,

  而主张采用大于3海里的领海宽度的也有21个国家,所以“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领海宽度”

  倪徵燠答道:“渤海中最宽的老铁山水道也不足24海里这样渤海就成为中国的内海了,我国享有完全的主权。”毛主席听后也是微笑着站起来自语道:“看来,为了国家安全和繁荣,应当有个较宽的领海。”很快毛主席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除了讨论金门炮击的问题,会议还谈到了领海宽度的问题。

  毛主席认为,我国的海岸线绵长,历史上曾屡遭侵略,为维护海上安全和经济利益,并充分考虑国际上可能遇到的风险,应采用较宽的领海。他要求外交部、解放军总参谋部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关意见方案,待中央再次开会决定。

  同年9月初,毛主席在北戴河再次召开政治局会议,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总参谋长黄克诚、作战部部长雷英夫,以及乔冠华和法学家刘泽荣、周鲠生等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上,雷英夫汇报了领海线海里领海制度的建议,乔冠华对待发的外交部新闻稿作了说明,两位法学家对各种国际法,特别是《海牙协议》做了进一步说明。

  该两名法学家仍主张采用民国时期国民党当局颁发的3海里领海制,认为如果宣布改为12海里的话,极有可能引发国际争端,英美国家会反对,搞不好还有可能打仗。

  毛主席听了专家的话后思考了一阵,说道:“两位老先生的意见很可贵,也很好,但是研究来研究去,《海牙协议》又不是圣旨,不能一昧的按照英美等国的意志去办,我们的领海线还是扩大了一点有利,从目前的各方面判断,仗一时半会儿打不起来,我们不愿打,帝国主义就那么想打?我看未必。一定要打,我们也不怕,在朝鲜战场上我们都已经较量过了,他们也不过如此,不过我们自然也要有这个准备。”

  毛主席从中国的经济、安全利益出发,并考虑到当时我国海岸火炮有效射程在12海里以上,最后确定采用12海里的领海宽度,并且决定立即公之于世。

  958年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公布,第一条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不得进入中国领海及其上空。”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颁布,其中明确规定:“各国有权确定不超过12海里的领海”,于是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了12海里领海制度。这说明我国当初的决策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又符合国际历史潮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