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愿清单观后感这又是个什么梗?

最后编辑时间:2025-02-01 20:57:01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春晚」已经 42 岁了,随着百姓们消费内容的形式和质量日益增长,它从每年的期待,沦为了年夜饭的背景板。

  于是,今年春晚也算顺势而为,摘下了过去「正式」的帽子,选择和弹幕视频平台 bilibili(简称「B 站」)搞了一次大联动。B 站成为 2025 年总台春晚的独家弹幕视频平台,口号就定位「和 3 亿年轻人一起看春晚」。

  1 月 9 日,B 站频道 @ 春晚 成立,截止到春晚播放前,首个官宣视频就收获了 1600 多万播放量。1 月 22 日,B 站还正式上线 届的春晚「全集」,所有 2010 年之前的春晚还用上了 AI 智能修复画质,让年轻观众和长辈一起感受「回忆杀」。

  但这些「预告」,都比不上我对边发弹幕边看春晚的期待。然而我在 B 站看完了整场春晚后,是又失望又惊喜,完美诠释儿时口号:严肃活泼。

  所以哪怕此前抖音、快手、微信、腾讯、优酷都有过春晚的转播权,但没有一家视频平台有着 B 站的独特的社区氛围和弹幕文化。

  而这些题也够逗的,诸如「宫廷玉液酒多少钱一杯?」「1996 年的宫廷玉液酒和 2009 年的苏格兰打卤面,哪个更贵?」「如果你在沉阳逛菜市场,最容易碰到哪个明星?」,甚至成立了许多 B 站答题学习小组。

  春晚直播时,屏幕上方飘过的实时弹幕只会显示春晚模版弹幕,手打的都难登春晚公屏,只能在直播的交流区上显示,诸如「谁谁谁看得到吗?」「王菲怎么还没出来呀?」「这小品还可以哈」都不会成为弹幕,只会沦为直播评论。

  而带有诸如「难看」、「没意思」、「不好笑」等关键词的评论,可以发布,只是既不会显示在公屏上,也不在弹幕列表里,属于自嗨型评论。

  而在直播结束后的单一节目回放里,弹幕就回归了正常显示,只是诸如「不好笑」等关键词还是会被自动过滤,发送后自动成为「自嗨型弹幕」。

  在 B 站看春晚,观众可以收获 4K 分辨率和不低的画面码率,观感良好同时,调侃和吐槽还是要回归到公域的微博或私域的微信群。

  这次 B 站和春晚的合作,重点还是在呈现围绕春晚展开的各类内容,而非在直播形式上做创新和突破,毕竟春晚是全国每年最重要的一次晚会。

  有 2022 年,@ 央视频在 B 站直播春晚时,被弹幕骂到关闭直播间的窘境在前,B 站官方很难不选择「控评」,来避免舆情。

  所以想象中的实时吐槽、真实点评、该夸夸该骂骂的弹幕文化,并没有在 B 站的春晚直播里体现出来。

  但这届春晚办的其实还可以,甚至有了些 B 站跨年晚会的感觉。难道这就是春晚和 B 站合作的原因?

  过去电视时代的经典春晚小品,在网络视频时代重新被翻出来,在 UP 主剪刀手下完成了二次创作,养活了 Up 主,延续了生命力,让「经典咏流传」,再结合花式弹幕,甚至达到了三次创作的效果。

  走技术流的 UP 主,用 AI 修复了众多经典小品,让各位老艺术家们,没想到以这种方式在年轻人群体里「翻红」了。

  在鬼畜和搞笑之外,B 站还涌现了许多回顾历届春晚的长视频,节目制作精良,佐以对背景时代的解说,也都收获了百万级播放量,顺便给 90 后 00 后科普了一波改革开放后的「内娱」简史。

  根据春晚的统计数据,2024 年春晚的 15-44 岁观众群体的比例达到 51.59%。拥抱年轻化,了解年轻人在看什么,现在什么综艺正在火,一起杂烩汇集到春晚,这是春晚这几年的变化。

  春晚主持团队,从父母辈的老熟人换到了更年轻的面孔,语言风格也更幽默和平易近人。当微博上出现热搜「小撒的眉毛是谁画」的之后,撒贝宁马上能在春晚直播里,主动拿这个梗做互动。去年尼格买提「搞砸」了刘谦的魔术,今年在魔术前先来个自嘲。

  语言类节目引入了大量出自网络喜剧综艺节目的演员,今年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赛过了脱口秀,直接改了两个春晚小品,终于到了我给父母解释「这是谁,干什么的」的时候了。

  在歌舞类节目里,也形成了「独唱留给老牌唱将,群唱让给明星流量」的安排,一晃眼我还以为点开了《声声不息:大湾区》

  在经历了几年「无聊」「难看」「老艺术家走后青黄不接」「催婚煽情上价值」的网络群嘲后,春晚正在用它的方式辞旧迎新,主动拥抱年轻人。

  这不巧了,B 站主打的正是年轻人聚集的创意社区与文化平台,据统计,B 站用户主要集中在 30 岁以下,用户平均年龄 24 岁,90 后和 00 后用户占比高达 78.67%。

  近年来,B 站年轻用户的风向也愈发有正能量和「家国情怀」。不只是春晚,国学、名着、传统文化……年轻的创作者在用他们的方式在 B 站宣传着中国文化,这刚好贴合了春晚的调性和要求,以及大国自信的时代风潮。

  此前各大电视台的跨年夜,还是参考春晚节目的编排方式:小品唱歌送礼物,流量明星来跳舞。没有历史包袱的 B 站从 2019 年起,上来就办了一场豆瓣评分 9.0 的跨年晚会,我愿称之为「三化」思路:

  国际化,把 YouTube 名人到难请的日韩女团,「小众」乐队都请上台,也不用把日语歌改成中文,要得就是原汁原味。

  这波办晚会的方式,精准对位年轻观众,从此 B 站跨年晚会,成为很多年轻人跨年夜的首选晚会,B 站也积累了丰富的转播和直播经验。

  今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终于不在结尾煽情和歌颂了,也不对年轻人「催婚催育」了,我们总算摆脱了三句半、包饺子、一起过大年和网络热梗了。

  取而代之的是,黄鹤楼下的 One Republic,8D 网红城市重庆的无人机表演,抽象但可乐的机器人扭秧歌,脱胎于喜剧大赛的两个小品,在武汉敲响的曾侯乙编钟,各路方言在语言类和歌唱类中的融合……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